每當夏秋之際,天空總會變得特別多變。藍得刺眼的晴空,往往只需一兩天,就會被厚重的烏雲取代。風從遠方吹來,帶著海的鹹味與某種隱約的不安,人們開始抬頭望天,手機上也不斷傳來「颱風警報」的訊息。對學生而言,這時候最令人期待的消息,就是那句「宣布明天停班停課」。那一刻,整個社群媒體都會瞬間熱鬧起來——「放颱風假了!」成為最熱門的話題。
我記得最深刻的一次颱風假,是國中二年級那年。那時颱風來勢洶洶,氣象主播在螢幕前不斷更新路徑圖,紅色警戒線像一條巨蛇盤旋在台灣上空。父母一邊準備防颱,一邊還是擔心地說:「希望明天能放假,不然你上學太危險。」我心中早已暗暗祈禱——希望風再大一點、雨再猛烈一些,只為能多放一天假。
那天晚上,風聲呼嘯,窗戶被吹得「咚咚」作響。樹影在路燈下搖晃得像在跳舞。雖然外面風雨交加,但我卻帶著興奮的心情一直盯著新聞跑馬燈。終於,在接近午夜的時候,地方政府宣布:「明日全市停班停課。」那一刻,整個家都沸騰起來。我開心得幾乎跳起來,立刻傳訊息給同學:「放假啦!」對話框裡立刻炸出一連串的表情符號與歡呼。
然而,真正的颱風假並不只是「不用上課」那麼簡單。隔天清晨,我被強風聲吵醒。外頭的天空灰濛濛一片,雨勢不時猛烈拍打在窗上。街上的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,有的招牌甚至被掀翻。媽媽嘆了口氣:「還好放假,不然這種天氣怎麼出門?」我點點頭,心裡卻有些複雜。原本想像的「假期」似乎沒那麼輕鬆,因為這場風暴正在真實地影響著許多人。
打開電視,新聞畫面播著沿海地區的現場:有的房屋被淹水,有的民眾被困在家中等待救援。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,颱風假雖然對我來說是休息的機會,但對許多人而言卻是一場災難的開始。爸爸說:「政府宣布放假,不只是讓大家休息,而是為了安全。」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。原來,颱風假並不是「多出來的一天快樂時光」,而是一種保護、一種提醒,提醒我們尊重自然、懂得避險。
到了下午,風勢漸弱。我站在陽台上,看著滿地落葉與折斷的樹枝,感覺整座城市都被洗刷過。鄰居們陸續出來清理門前的積水,互相幫忙、打招呼,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災難後顯得特別溫暖。爸爸拿著掃把走出門,我也跟著他一起清理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覺得颱風假不僅是一種「放假」,更是一堂「生活的課」。
傍晚時分,雲層漸散,天空露出一小片橙紅的夕陽。空氣裡混著泥土與雨後的清新氣味。電視上開始播放復電與搶修的消息,社群媒體上也出現許多人分享颱風過後的照片,有人拍下倒塌的大樹,有人拍下彩虹。那一天的我,心裡忽然湧起一種奇特的感受——原來大自然的力量如此強大,而人類在它面前顯得渺小卻也堅強。
第二天恢復上課,教室裡一片熱鬧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颱風假時發生的趣事:有人家的陽台被吹進雨傘,有人家的貓嚇得鑽進床底。我們笑著聊,卻也提到那些新聞裡的災情。老師趁機告訴我們:「放颱風假不是為了讓大家偷懶,而是希望大家能學會防災、互助。」這句話讓我更加確定,颱風假雖短暫,卻有深刻的意義。
多年後,每當氣象預報再度出現颱風警報,我心中仍會浮現當年的那場風雨。不同的是,如今我不再只是期待放假,而會先關心家裡的窗戶是否關好、排水孔是否清理乾淨,也會想到那些住在低窪地區、必須面對風雨威脅的人們。颱風假教會我的,不只是短暫的休息,更是一種責任感——對家人、對社會、對大自然的尊重。
在台灣這個海島,颱風幾乎每年都會造訪。它帶來的不只是破壞,也是一種提醒:我們與自然共生,不能只想「對抗」,而應該「共存」。當我們懂得在颱風來臨前做好準備,在風雨中保持冷靜,並在災後互助修復,這場颱風假就不只是被動的「放假」,而是一段讓人學會堅強、體諒與成長的時光。
所以,當我再次聽見那句「明天宣布停班停課」時,心情已不再只是單純的興奮,而多了一份理解與感恩。颱風假,是自然給我們的考驗,也是人性的一面鏡子——在那短暫的風雨之中,我們看見了恐懼,也看見了勇氣;看見了破壞,也看見了重生。
作家:名偵探柯南
發表於 2025.11.12
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