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,是一扇窗,讓我們看到世界的遼闊;書,是一座橋,讓我們通往不同的心靈世界。有人說,讀書如品茶,初嚐苦澀,回味甘甜;也有人說,讀書像旅行,處處皆有風景。對我而言,看書的滋味,是酸、甜、苦、辣兼具的生命調味料,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裡,體會人生的多樣與深邃。
一、苦澀的開始——啃書的日子
剛開始接觸書本的時候,我對閱讀並沒有太多興趣。那時的我,總覺得書裡的文字密密麻麻、枯燥乏味,讀起來像在啃一塊又硬又乾的餅。尤其在國文課上,老師總要我們背誦古文、默寫課文,那種壓力讓我對書產生了抗拒。
我還記得,有一次考試前夕,我抱著《論語》硬背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那時的我根本不懂這句話的意思,只覺得頭昏腦脹、滿腦子文字在打轉。對我來說,那時候的「看書」是一種責任、一種任務,更像是一種被迫吞下的良藥,苦澀難嚥。
然而,人生的滋味往往從苦開始。這些看似枯燥的閱讀訓練,慢慢培養了我專注與思考的能力。當我逐漸能從文字中找到邏輯與情感的線索,閱讀也開始出現一絲甜味。
二、甘甜的發現——在故事中遇見自己
真正讓我愛上看書的,是在某個午後。那天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小說——《小王子》。書裡的故事簡單卻深刻,小王子對玫瑰的愛、對友情的珍惜、對大人世界的疑惑,讓我產生了共鳴。我第一次感受到,一本書不只是文字的堆疊,而是一顆會說話的心。
那種滋味,就像在炎熱的夏天喝下一口冰涼的果汁——清甜、爽口、令人回味。
從那以後,我開始主動尋找各種類型的書:冒險小說讓我心跳加速,科幻作品讓我想像未來,詩集讓我學會細細品味情感。每一本書,都是一次靈魂的旅行。
當我閱讀《哈利波特》時,我彷彿跟著他穿越魔法世界,體會友情、勇氣與選擇的力量;當我讀到《魯賓遜漂流記》,我又感受到孤獨與堅毅的交織。
那段時間,看書成了我最甜美的嗜好,我沉醉在書頁間,享受知識與想像的盛宴。
三、酸楚的體悟——閱讀裡的現實
不過,看書並非永遠甜蜜。有時候,書也會讓我感到酸楚。
有一次,我讀了余華的《活著》。那是一個關於苦難與堅持的故事,主角福貴從富家少爺變成貧農,一生經歷戰爭、飢荒與喪親之痛。每當我翻開一頁,就像有人輕輕在我心上劃過。那不是淚流滿面的悲,而是一種深深的酸,一種面對現實無力卻仍要活下去的感慨。
從那時起,我明白了書不只是娛樂,它更能讓我們看見人生的真實面。它提醒我,生活不總是美好,世界上還有許多苦難需要理解與同理。
這份酸楚,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。當我看到他人為生活奮鬥、在逆境中依然不放棄,我開始懂得感恩。原來,看書不只是吸收知識,而是學會用心去感受他人的人生。
四、辣味的挑戰——思想的碰撞
有些書,讀起來就像吃辣椒,刺激又讓人上癮。
當我開始閱讀哲學或社會議題的書時,那種「辣味」特別明顯。比如尼采的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,他挑戰傳統價值,讓我不得不思考「人為何而活」;再比如龍應台的《目送》,她用平靜的文字談生離死別,讓我心裡一陣灼熱。
這些書不像小說那麼容易入口,但每讀完一段,我都會陷入深思。它們讓我反思自己、反思社會,也讓我學會尊重不同的聲音。
那種思想被點燃的感覺,就像舌尖被辣得發燙,卻又無法停下來。
閱讀的「辣」,其實是一種成長的滋味。它迫使我打破舒適圈,面對不同觀點,進而培養出更成熟的思考力。
五、綜合的餘韻——閱讀的幸福
走過看書的苦、甜、酸、辣,我才發現,看書的滋味並非單一,而是如同人生的調色盤,豐富又多變。
有時候,看書是一種逃離現實的避風港;有時候,看書是一場心靈的冒險;更多時候,看書是一面鏡子,讓我看清自己,也照見世界。
當我靜靜坐在書桌前,翻開書頁,那股紙墨香混合著心靈的悸動,成了我最熟悉的味道。
我喜歡那份沉靜的專注,喜歡在字裡行間發現意外的驚喜。每當讀完一本書,我總覺得自己像換了新的人——思想更開闊,情感更細膩,眼神也更柔和了。
如今,看書不再是課業的負擔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無論是在捷運上、咖啡店裡,或夜深人靜時的一盞燈下,只要有書陪伴,我就不覺孤單。書成了我人生的朋友、老師,也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溫暖。
六、結語——書中有味,味中有書
有人說:「人生有百味,唯書最長久。」
我深以為然。書中有知識的甜、有現實的苦、有情感的酸、有思考的辣,而這些滋味交織成了生命最真實的風景。
看書的滋味,正是成長的滋味。
它讓我學會靜下心來,學會理解與包容,也讓我在浮躁的世界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。
當我再翻開書頁時,眼前的文字早已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,而是溫柔的聲音、閃亮的思想與無盡的陪伴。
那滋味,永遠不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