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許多家庭中,「偏心」常常是一個難以說出口、卻又真實存在的感受。對孩子而言,最難理解的莫過於:明明相同是媽媽的孩子,為什麼待遇、語氣、期待,甚至是愛,會顯得不太一樣?我也曾經長時間陷在這樣的疑惑與不平衡之中,尤其是看著媽媽對哥哥與對我截然不同的態度時,那種被忽視的感覺,就像陰影一樣在心裡盤旋不散。
小時候,我總覺得媽媽的眼中只有哥哥。不管是吃飯、功課,還是生活大小事,她永遠先問的是他;在家庭聚會中,她也總是滔滔不絕地誇獎哥哥多麼聰明、多麼懂事、多麼讓她省心。相較之下,我好像成了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——不是不重要,而是存在感總是弱了一些。每當我努力做好一件事情,期待她能給我一句讚美或肯定時,換來的往往只是平淡的「嗯」或「知道了」。久而久之,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好,是不是做得再多也進不了她的眼。
最讓我難受的,是媽媽在哥哥犯錯時的態度。哥哥即使闖了禍,她也會替他找理由,說他只是「一時不注意」、「還小不懂事」;反而是我,只要稍微不順從,她的語氣就會變得尖銳,好像我的每個缺點都放大了十倍。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讓我長期壓抑著委屈,不敢說、不敢吵,只能把那些情緒默默往心底塞。
然而,隨著年歲漸長,我開始嘗試用不同角度理解媽媽的偏心。某次我因為課業壓力而情緒崩潰,終於忍不住問她:「為什麼你總是比較好哥哥?是不是你覺得我不夠優秀?」媽媽愣住了很久,最後慢慢告訴我,她的確對哥哥和我採取了不同方式,但不是因為她比較愛誰,而是因為我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孩子。哥哥從小體弱、個性內向,所以她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他身上;而我獨立、外向,看起來不需要太多擔心,所以她總以為我能自己處理好。她說完後,我望著她臉上一閃而過的疲憊神情,才第一次意識到,也許她不是偏心,而是用她認為最適合的方式愛我們。
那天之後,我開始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。原來媽媽雖然不擅長表達,卻也曾默默地為我做過許多事。每當我生病,她是不眠不休照顧我的那個人;我在外地念書時,她總會傳來嘮叨又溫柔的訊息;我遭遇挫折時,她雖然不會安慰,卻會在我房門外放下一杯熱水再悄悄離開。那些看似普通的行為,其實都是她深藏心底的愛,只是表達方式和給哥哥的不同而已。
即便如此,我也承認自己仍然偶爾會感到不平衡。情感不是理性計算,明白「不是偏心」不代表心裡就能完全釋懷。家庭中的愛,本來就複雜、有重量,也伴隨著比較、期盼和誤會。重要的是,我慢慢學會用更成熟的方式看待這段關係,也學會主動說出自己的需求。當我願意坦承脆弱,媽媽也開始調整她的方式;而我也開始接受她不是完美的母親,只是一個努力養育孩子的普通人。
現在回頭看,我不會再把所有的不公平都簡單歸為「媽媽偏心」。在理解與被理解的過程中,我才真正看見親情的另一面:它不是一個人給、另一個人收,而是雙方在時間裡慢慢磨合、調整、靠近的結果。媽媽也許仍然會有她的習慣與盲點,但我知道——那並不是愛的差別,而是愛的方式不同。
或許,許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曾經有類似的感受:被忽視、被比較、被誤解。但隨著成長,我們也許都會發現,偏心不一定是偏愛,有時候只是不同個性、不同期待、不同需求下產生的差異。而那些看似冰冷或不公平的背後,仍然藏著父母不擅表達、卻真實存在的愛。
作家:燈火闌珊
發表於 2025.11.25
11